这该死的心动,竟不是爱情!
病例导入—— 家住石扇镇的肖先生,自觉心慌、胸闷半月余心悸,误以为心梗发作遂来我院就诊,因心律不齐收住心血管内科二区。 如下图1,在肖先生的床边心电图中捕捉到到了其心率125次/分,心电波形诊断提示“心房颤动”。吴方辉主任带领介入团队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排除了心梗的可能性,然后对肖先生的异常“心动”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法。 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药物 是通过股动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的途径,把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用电生理标测技术找到心脏内异常电传导通道或异位搏动点,利用大头导管顶端的电极在心肌组织内产生阻力性电热效应,使心肌细胞干燥坏死,达到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电复律+药物 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房颤的预后—— 长期的房颤可影响心脏结构及功能,且有引起急性血栓栓塞等危及生命并发症的风险。房颤发作时,心脏跳得又快又乱,很不规则,容易产生左房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导致脑动脉、内脏动脉栓塞,有高致残性、高死亡率和高复发性的特点,带给你极度不舒适感,如图 脑卒中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颤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为严重。 如何预防房颤并发症—— 药物抗凝保守治疗 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预防房颤卒中的发生。手术时在患者大腿根部血管穿刺并插入导管,进入心脏后精准定位,在左心耳入口处释放一个外表覆有膜的草莓型封堵器,将左心耳牢牢封住,从而消除了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隐患,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又一例!心血管内科二区又成功完成一例左心耳封堵术!
长期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左心耳封堵术,是通过介入手术(微创)的方式,对左心耳暂时性或永久性封闭的方式。 通过封堵,可预防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是房颤微创治疗领域的国际新标准。 近日,心血管内科二区吴方辉主任带领其科室介入团队再次成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为84岁高龄的叶伯解决了困扰其3年之久的烦忧。 手术流程介绍 肝位造影充分显示左心耳形态,确定封堵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开口直径为24mm,深度为27mm(如图1),故选取27mm封堵器,首次展开位置靠外,进行全收回后进行二次展开,位置合适,即可释放封堵,呈经典的南瓜型(如图2、3)。封堵后,经食道超声多角度示,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效果佳!(如图4) 封堵器其实长这样子 知识链接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1.5%,在高血压病、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加。中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7倍。 大多数房颤患者会有以下症状 房颤发作时 心脏跳得又快又乱,很不规则,容易产生左房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导致脑动脉、内脏动脉栓塞,有高致残性、高死亡率和高复发性的特点,后果十分严重。
射频消融,助16岁少女恢复正常心律
近期,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成功为一位高危预激综合征的患者小杨(化名)作了心电生理检查+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患者为一位16岁的花季女生,因近期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来院就诊,门诊心电图检查提示为B型心室预激。 疾病知识链接 心室预激多是由于心脏在先天发育过程中形成心房、心室间异常电通道(以下简称旁道)。心房的电冲动经旁道直接下传,预先激动整个心室或部分心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早搏的诱发或房速、房颤、房扑等快速型心房冲动,经旁道下传即形成心动过速,心率可飙升至200-300次/分,导致晕厥甚至猝死,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一般情况下,单纯的预激综合征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医生通常需结合患者有无心动过速发作、心电生理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其危险性,对于高危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经心导管行射频消融术,该方法安全、有效,治愈率高达95-99%,并发症发生率在1%以下。 手术过程介绍 入院后,医护人员为小杨尽快完善了相关术前准备,在心导管室采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到小杨的异常电通道位于右侧间隔部,解剖位置很靠近正常传导束——希氏束!这也就是说,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增加了!如果在此部位直接消融,很易损伤希氏束造成不可逆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进而造成重度心率缓慢,需要终身植入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 术中,主刀医生首先穿刺股静脉,在右心系统三尖瓣环间隔部多次尝试用小功率进行消融,但均不能成功,轻微加大功率便又频频出现高危警报——频发快速的结性心律,提示如继续在此处消融极可能损伤希氏束,手术一度陷入了僵局。 许云耀副主任医师手术过程中 手术医生及时调整了手术方案,采用迂回包抄、隔山打牛的方法,穿刺股动脉进入左心系统,在主动脉无冠窦底部进行消融。该部位解剖位置与右侧消融靶点毗邻,只有一墙之隔(如下三维图),在此处消融损伤希氏束的概率虽明显下降,但因为非直接接触,往往需要更高的功率才能达到消融靶点心肌组织的目的。 因此,手术医生及时更换成高效的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当导管到位后,放电消融仅三秒钟,预激波就消失、旁道传导被阻断,提示此处为良好消融靶点。继续巩固消融并观察半小时后,仍未见旁道恢复,手术成功了! 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逐步成熟,也标志着我院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水平迈入了新的台阶。 许云耀副主任医师介绍: 心律失常,本身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轻则引起反复的胸闷、心悸不适,重则出现黑朦、昏厥,甚至猝死。目前,对该类疾病,群众普遍认知不足,不重视规范诊治。其实,大部分心律失常是可防可治的,甚至可以根治,一劳永逸地解除健康隐患。 经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心血管内科诊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常用手段,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是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扑、房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 科室已常规开展上述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以及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心脏起搏器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健康咨询热线:0753-2829215
“控住血压,稳住幸福”——5.17世界高血压日义诊活动圆满落幕!
2021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提高全民关注血压的意识,我院作为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单位,旨在协助全国高血压防控,贡献并展示粤东力量。 应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高血压达标中心总部关于《2021世界高血压日活动通知函》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21年5月14日上午在院内举办了主题为“2021世界高血压日——控住血压,稳住幸福”的义诊活动,并推出系列优惠医疗服务,取得圆满成功。 义诊现场,各位专家与前来就诊的患者展开一对一交流,指导市民正确认识高血压,并对已知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不同的降压目标和防治方案,告知定期自测血压及规范治疗对降压达标的重要性。 本次义诊活动得到了肾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义诊活动现场答疑、诊疗70余人次,还为适应症患者提供了免费的动脉硬化检测、床旁心电图、血糖/血脂四项筛查,并发放《高血压患者手册》100余份。 义诊活动同时受到“梅县电视台”的关注,在义诊结束后,心血管内科专家教授刘金来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针对何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事项等问题给出了专业的回答和指导意见。 高血压·知识普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高血压达标中心吴方辉主任介绍到:我国高血压的特点呈现“三高三低”的现象,即: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高;同时知晓率低(30.2%)、治疗率低(24.7%)、控制率低(6.1%)。而根据资料调查显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心脏意外等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人口死亡原因的30%,其中62%的卒中病历和49%的心肌梗死病历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第21届国际高血压学会(ISH2006)公布的福冈宣言中指出,全世界高血压患者约有9亿72200万,相当于成人的26.4%。 吴主任表示,举办此次义诊是想通过义诊的方式,让广大市民了解什么是高血压,怎么预防及治疗高血压,提高市民对高血压的认识和关注度,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知道降压不是最终目的,主要目的是要降低高血压所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又要截肢?为何他总是祸不单行!
家住松口的冯伯又来了!第二次面临同样的单项选择题,虽无关生死,但要做决定仍然是件内心非常煎熬的事。 一年前,冯伯因右下肢出现静息性疼痛、皮温冰凉,在外院检查后被告知可能需要截肢,后辗转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就诊,体查时冯伯的右足背动脉搏动已消失,相关的辅助检查提示:右侧髂外动脉完全性闭塞、左侧髂总/髂内外动脉近端中度狭窄……证实“截肢”一说并非空穴来风。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后,冯伯及家属最终决定选择听取吴方辉主任的建议——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将闭塞的右下肢血管开通。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右下肢血管开通,血流恢复。吴主任建议冯伯择期对左下肢进行介入治疗,可是冯伯并未如约前来接受对左下肢的介入治疗。 两个半月前,与之前同样的症状又出现在了左腿,因疼痛感不如去年那般强烈,便未引起重视。直至左足小趾不慎擦伤后久不愈合,逐渐发展至整个左足淤紫、发黑,冯伯才又来了……对比去年的影像结果,吴方辉主任初步估计冯伯的左下肢又到了“截肢”的程度,于是联系CT室对冯伯进行了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左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近端闭塞!原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管腔通畅。(附CTA报告图4、入院时左足情况照片5) 吴主任带着医疗团队开始对冯伯的左腿进行了仔细评估和讨论,制定了详细的介入治疗方案。因此次冯伯病变的血管闭塞范围更长、程度更重、斑块更硬,所以手术难度较前次更大。术中,吴主任不断调整手术策略,前后总耗时4.5个小时,冯伯的左下肢再一次保住了,血管开通,血运立即改善,左下肢皮肤开始逐渐温暖。(附吴方辉主任手术中照片6、冯伯左足术前术后对比图7、8、9) 吴方辉主任手术中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冯伯怎么那么倒霉,为何会短短一年时间内左右两条腿都相继出现需要截肢的病症? 大家都静一静,听我说……
“话聊”也治病? ——1例“双心”疾病患者的双心诊疗案例
您近2周是否有睡眠不好,且已明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呢? 您近2周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了呢? 您近2周是否有明显身体不适,但多次检查都未发现能解释的原因呢? willian oslor曾说:“知道病人是什么类型的人比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更加重要”!近期,我院心血管内科二区便利用这“三问法”筛查出一位典型的“双心”疾病患者——57岁的赖伯。 那么,什么是“双心”疾病呢?所谓“双心”,即躯体之“心”与心理之“心”。 据赖伯所述,其患糖尿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经常往返医院复诊,相关的治疗和检查几乎都做了个遍,但却似乎总是没有明显疗效。近几周,赖伯更是反复出现胸闷痛、憋气、心悸等症状,睡前症状明显,有时甚至整夜都无法入睡。主管医师接诊以后,仔细评估了赖伯病情,在其症状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作了详细的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对比检查,均无特殊变化,冠脉造影术中也仅见第一对角支中度狭窄。那赖伯为何会反复出现的非典型心绞痛症状呢? “洞察秋毫,家常3问识焦虑” 入院第三天(冠脉造影术后第一天),吴方辉副主任医师再次认真查阅患者既往病历,再查房时却只是与赖伯话起了家常,从生活聊到工作,又从工作聊到睡眠……吴主任并没有正面指出赖伯此次病情发作的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但整个查房过程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这个患者冠心病诊断明确,但综合此次检查和心理评估来看,患者的胸闷痛症状应该是焦虑、抑郁症引起的,而且是中重度抑郁。”半小时后,吴主任从病房出来得出这样的结论! 治疗+护理,“双心”疗法直击病症 鉴于患者拒绝心理医师作进一步的病情评估,吴方辉副主任医师指导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为赖伯重新制定了诊疗计划3步骤: 抑郁、睡眠双用药 经过综合评估,确认赖伯的“抑郁”诊断后,主管医生及时在原系统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了抗焦虑、抑郁药物,辅以改善睡眠药物,入院第三天当晚,赖伯睡了近一个月左右来的第一次好觉。 微笑服务 闲话家常 巧护理 整个住院期间,全体医护人员的微笑服务贯穿全程,对赖伯所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都一应满足,为其营造出了愉快、轻松的诊疗环境。治疗以外的时间,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更是没事就去赖伯病房“串串门”、“唠唠嗑”,鼓励赖伯将自己的顾虑和担忧表达出来,并表示理解,予以心理安慰。几日下来,赖伯逐渐眉头舒展,心态也相对稳定了。 认知和行为干预 主管医生向赖伯详细介绍了他目前的病情和诊疗方案,赖伯也逐渐接受了“双心”疾病。与此同时,管床护士也教会了他病情发作时的自救方法,鼓励其克服心理困难,每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让认知和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改善赖伯的情绪和生活质量,达到最终改善心血管功能,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 出院1周后护士对赖伯进行了电话随访,赖伯侃侃而谈,并表示已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夜间睡眠状态基本改善,未再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目前已按医嘱逐步减少辅助睡眠药物,并对吴方辉副主任医师及杨康清医生表示感谢! 知识链接1国外资料显示,心脏病患者重症医院的发病率为9.3%,而无躯体疾病发病率为4.8%(来自美国国家健康调查)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互为因果。双心医学则是以规范化诊疗作为框架,将关注精神心理问题作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心诊疗更能及早地识别并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 知识链接2PHQ-9抑郁筛查评估9问 在过去的2周,您是否被以下问题困扰? (1)做事情毫无兴趣或高兴不起来; (2)觉得悲伤压抑甚至绝望; (3)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是嗜睡; (4)感觉疲乏无力; (5)没有食欲或进食过多; (6)感觉糟透了,自己很失败; (7)难以专注,如读书或看电视; (8)语速慢以至于被别人发觉,或老是不停地走来走去; (9)觉得自己还不如死了好,或想采取某种方式伤害自己。 评分标准:没有为0分;几天为1分;一半时间以上为2分;几乎每天为3分。 PHQ-9评分≥10分,建议通过专科医师做更系统的评估,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