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陈燕铭教授推动粤东地区“一站式”糖尿病足多学科诊治中心建设

“糖尿病下肢病变已经成为糖尿病致残,甚至死亡的最重要病因之一,糖尿病足的治疗和诊断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中山三院陈燕铭教授说到,“粤东医院在未来的工作中要逐渐形成多学科协作机制,全方位提高糖尿病足的防治水平,为广大患者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的“一站式”糖尿病足多学科诊治中心。” 日前,中山三院陈燕铭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院内分泌科指导,这也是一次“回家”之旅。在2014年中山三院对我院实施垂直纵向延伸管理之后,她曾作为常务副院长协助分管粤东医院全面工作,当时也担任内分泌科的主任。 近八年时间里,我院内分泌科从“弱小”走向“强大”,现已发展成为梅州市重点专科、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分中心。今年1月初,中山三院内分泌科团队荣获“广东省医学科技奖”奖项,这是中山三院与粤东医院每一名内分泌科成员的荣誉。 此次多学科工作会议还邀请了我院骨外科双聘学科带头人、中山三院王昆教授,我院骨外科廖瑛扬副主任以及伤口造口门诊龙翠云护理师开展“糖尿病足多学科诊治中心”建设规划方案讨论以及部署相关工作。 会上,多名专家均表示,打造“糖尿病足多学科诊治中心”将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治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因人施治,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梅州及周边地区广大患者减少截肢的风险。 专家们希望通过中心的推动建设,将糖尿病足的治疗水平提升到省级水平,推动粤东地区糖尿病足综合防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陈燕铭教授还为我院全体内分泌科医师分享《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最新进展,并通过她诊治病例的前后血糖对比情况,非常直观地给我们介绍了技术的前卫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这个技术的完善和实施也将更好地造福于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 对于陈燕铭教授来说,这是一次短暂的“回家”之旅,但对于我院内分泌科全体医护人员说,这是一次学科建设理念和技术能力的“洗礼”。

2022-01-20

甜蜜的诱惑

陈阿姨有糖尿病,一直严格控制甜食,血糖控制还不错。春节期间,想着“过年了吃点糕点,年年高”好意头,但又担心血糖升高,无意中看到有无糖糕点,心里乐坏了,无糖,那就不会升血糖,可以放心大胆地解解馋了。几天下来一测,血糖升高了不少!这些糕点都没有糖,怎么血糖会升这么高?陈阿姨很困惑。这怎么回事?无糖食品到底是不是假冒伪劣产品?   无糖食品不是假冒伪劣产品,但有“偷换概念”引人歧义之嫌。无糖食品,是指不含精制糖(最常用是葡萄糖或蔗糖),而用甜味剂代替产生甜味,并不是没有糖类。糖类是碳水化合物的俗称,包含的种类很多,不仅有单糖(如葡萄糖)、双糖(如蔗糖)等精制糖,还包括淀粉、糖原甚至纤维素等多糖。无糖食品不含精制糖,但不等于无其它糖类物质,比如无糖糕点也是淀粉制作的,淀粉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一样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无糖食品既可以说是“无糖”(因为它没有精制糖),也可以说“有糖”(因为它有糖类在里面,会在体内转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无糖食品只是升高血糖的幅度小于普通食品,而不是不升高血糖,它的意义是在于改善单调的口味,让糖尿病患者适当享受“甜蜜食品”的满足感。它并无降糖疗效,不能本末倒置地停用降糖药物而寄希望于用它来降低血糖。   此外,无糖食品也存在其它不利的作用。如:很多无糖食品为了获得和普通食品相近的口感,在添加甜味剂之外还额外增加入淀粉或糊精(无糖汤圆的外层就增加了不少精制糯米粉),这样就把因不加白糖所减少的热量又给补了回来;有些则添加了大量油脂(无糖汤圆的馅就含有很多饱和脂肪),热量比起普通食品只多不少,而且还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原本认为无糖食品中的甜味剂既有甜的口感,热量又很低,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但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很多甜味剂会导致尿酸排出的障碍,容易引起高尿酸血症。很多年轻人甚至小朋友竟然就有高尿酸,罪魁祸首不是海鲜,而是含有甜味剂的碳酸饮料。   因此,对于无糖食品要综合评价、理性选择。   1.判断食品的营养。有些食品营养价值不高,或者热量过高,对膳食整体的营养平衡不利。如不加糖的甜饮料、巧克力、月饼、饼干、蛋糕、汤圆等。那么,解解馋可以,但不能大量食用。   2.避免额外添加糊精或精制淀粉的无糖食品。一些无糖食品用甜味剂代替蔗糖,但增加了糊精或富含精制淀粉,这类食品应该避免食用。   3.需要控制体重的人,一定要注意食品的总热量。例如,巧克力富含可可脂,蛋糕含有大量黄油或人造黄油,即使完全不含糖,其热量也非常高,不宜经常食用。   4.不妨优先选择含有糖醇类和低聚糖类甜味剂的无糖食品。这类品种一般无需额外添加糊精、淀粉或其它食品添加剂,不会带来额外的热量。同时,糖醇类和低聚糖类还有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便秘的作用,对老年患者比较合适。   全面了解无糖食品,正确选用无糖食品,不要因为“无糖”二字而激动失去警惕,我们就能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不至于埋下隐患。

2020-05-19

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你分得清吗?

对于低血糖,糖友肯定都不陌生,很多还有过亲身感受。虽然说是很常见,但却未必真正了解,不少都是模棱两可。今天,就告诉你一些关于低血糖的事实。   饥饿感 ≠ 低血糖   大家的直觉是一旦出现饥饿感那就是低血糖。其实未必如此,因为除了低血糖,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导致的,此时血糖可以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但还是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友们如果出现饥饿感,应该立刻监测血糖,以便对病情和治疗方案做出更准确地判断,而不是盲目补充食物,错失机会。   低血糖、低血糖症和低血糖反应,真不是一回事儿!   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在于:①“低血糖”是一个生化指标,指血糖水平≤2.8 mmol/L(非糖尿病患者)或≤3.9 mmol/L(糖尿病患者),而不管有无不适症状;②“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2.8 mmol/L(非糖尿病患者)或≤3.9 mmol/L(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临床症状;③“低血糖反应”则是一个临床概念,指出现和低血糖相似甚至相同的症状,而不管此时血糖的具体数值。尽管“低血糖反应”血糖可能并不低,但危害和“低血糖”是一样的,不可轻视或置之不理。低血糖是糖尿病的一种急症,其危害与高血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严重低血糖所带来的危害,足以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的全部获益。严重的低血糖,6秒钟就足以使一个正常人变成植物人。     糖友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还不同,这都有歧视?这不是歧视,这是因为非糖尿病患者体内有更多的糖原贮备,抵御低血糖的能力强一些,所以其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低一些。 低血糖的表现多样化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典型者主要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颤抖和乏力等;症状不典型者则可表现为精神烦躁、言行反常、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嗜睡和昏迷等;另外,还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干脆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称之“无症状性低血糖”。因此,糖友们不仅要熟悉低血糖的典型症状,还要了解其非典型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由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经常存在无症状性低血糖现象。这些病友要更加提高警惕,对自己的血糖控制也不宜过严。“低血糖反应”同样要认真对待  尽管“低血糖反应”血糖并不低,但也不可轻视或置之不理,应按低血糖同样对待,特别是老年人或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及心电图,并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处理的观点是不对的。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  1.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切勿为了快速把血糖降下来而盲目加大剂量。   2.饮食控制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度节食,建议少吃多餐,尤其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少量加餐。   3.力求血糖平稳控制并且达标。血糖过高或低或者大幅波动,都会有饥饿感。因此血糖控制应该朝着达标方向努力,但不可操之过急。   4.加强血糖监测。当血糖波动较大或者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糖友不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还不同,这都有歧视?这不是歧视,这是因为非糖尿病患者体内有更多的糖原贮备,抵御低血糖的能力强一些,所以其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低一些。 低血糖的表现多样化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典型者主要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颤抖和乏力等;症状不典型者则可表现为精神烦躁、言行反常、肢体抽搐、癫痫样发作、嗜睡和昏迷等;另外,还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干脆没有任何症状,临床上称之“无症状性低血糖”。因此,糖友们不仅要熟悉低血糖的典型症状,还要了解其非典型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由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经常存在无症状性低血糖现象。这些病友要更加提高警惕,对自己的血糖控制也不宜过严。“低血糖反应”同样要认真对待  尽管“低血糖反应”血糖并不低,但也不可轻视或置之不理,应按低血糖同样对待,特别是老年人或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一定要及时检测血糖及心电图,并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防止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那种认为“低血糖反应”不是低血糖,因而不需要处理的观点是不对的。如何预防“低血糖反应”  1.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切勿为了快速把血糖降下来而盲目加大剂量。   2.饮食控制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度节食,建议少吃多餐,尤其是在两餐之间及睡前少量加餐。   3.力求血糖平稳控制并且达标。血糖过高或低或者大幅波动,都会有饥饿感。因此血糖控制应该朝着达标方向努力,但不可操之过急。   4.加强血糖监测。当血糖波动较大或者频繁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