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浅谈“上火”

发布时间:2020-07-15  点击数:9132  作者:中医科 梁艺枫

自去岁末至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人闻发热色变。作为中医药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好、本地特产各类“清热下火”草药的岭南,自然有各种江湖郎中、民间游医会摆出道道,宣传自家“独门经验”、“不传秘方”;家中老人家稍有顽固的,亦会因讳疾忌医而摆出一副“上火”的理论、自行寻求中草药治疗,多日不效、发热反复,直至家中子孙挟持、或亲友苦苦相劝方才来院就诊,已经是发现病甚不轻、或继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笔者近1月余轮值发热门诊,遇见上述情况不胜枚举。故此,特地在此赘言几句,希望大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医的理念。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的“病机十九条”有关于“火”病病机的5条、关于“热”病病机的4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以发现,日常常见的,轻则口干舌燥、小便黄,口舌生疮,重则发热头痛、心烦失眠、失神中风,都可以归咎到“火”、“热”的病机之中。无怪乎“上火”论在人民群众心中大有市场。

实际上,先不论“火”和“热”作为病机当中有所不同,作为“学院派”毕业的中医医师,谨遵中医的“八纲辨证”,火热之邪亦存在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之别。更遑论身处岭南湿土,在火、热的基础上易感“湿热”之邪为病。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里同样是感冒咳嗽的患者,有的人冲泡几杯“夏桑菊”、“板蓝根”就能恢复得生龙活虎,有的人吃着“X花清瘟”、“X黄解毒丸/片”仍然止不住地发热咽痛咯痰不止。当中肯定存在个体体质差异,但正确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必须分辨这些火热的性质与转归。当今世界物质、人口交流丰富,疾病谱较之百年、千年前已经日新月异。莫说已经过规范学习、训练的中医医师,对于大多数乡村医师而言,终其一生所见火热病人病因单一的情况并不少见,故此、不详细进行四诊合参即随便投以清热解毒寒凉之品,对于病情变化、预后转归都有不可预计的影响。此处插播一句题外话,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西药“是药三分毒”,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中医师,中药材(包括饮片、颗粒剂等)熬煮、炼丹打粉入药服用时,同样需经人体的肝肾代谢。药王孙思邈劝告后人从医药者必得怀“大慈恻隐之心”,其中必得注意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中病即止”是原则,不随意用药、滥用药早就成为传统中医的基础教条。

中医入门轻浅、精进则深。以上说了这么多,并非畏难各位对中医药的信仰,但希望能看到此篇的各位能保持谨慎的头脑看待“上火”。在此交代几点关于辨别“上火”的“干货”给大家细品,若仍有存疑,当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详尽就诊、勿延病机。

辨口味:若存在“上火”表现,并存口中干苦、嗜冷多饮或不欲饮水,则应考虑存在实火或湿热;口中干渴多饮,不苦反淡,则需注意是否为“虚热”、“阴火”;口中不渴、反见嗳气、口涎上泛欲吐,则需注意是否存在“上热下寒”的疑难之处。

辨舌苔:自明清时,温病学派流行,辨舌苔即成为医家必备四诊技能。简而言之,火热为患,其舌苔多见“黄”、“干”、“厚”,“裂”;若见舌苔油腻、或泛白、揩之不去,则应考虑存在“湿热”;若舌苔反薄、少,微黄,则应注意神志、胃纳、夜眠,判断是否存在热伤营阴之弊,或病在阴分、为“虚热”之象。

辨二便:从婴幼儿的排便即可看出,一般“上火”之时,小便显黄、量转少,大便干硬难解是为常态,以此类推、成人莫能除外。若“上火”后反见大便溏烂、每天数次,排之不净、伴肛门坠胀,小便短频、泛黄甚至赤色,则应考虑存在“湿热”;若大便反烂、小便清长不止,二便失禁;或大小便均不能解出,则应结合病势,判断是否存在“脱证”、“闭证”等危难证候。

目前我科每周一、三、四上午均开设有专家门诊,李林锋主任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的本地名中医,在辨治“上火”疾病方面有独到经验。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和(或)家属前来详询。

我科电话:0753-282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