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发布时间:2021-04-20  点击数:4173  作者:温冬莉

清明乃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此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会明显增多。“清明”兼具了自然与人文这两大内涵,既是一个节气,也为一个节日,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是天、地、人的合一,故清明养生也当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同气相求,做好以下的五项养生之道。

image.png

1.调理阴阳保平衡

从立春至清明整整60天,经过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大地渐暖,俨然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而“清明”本含“天清、地明”之意,“明”由日、月二字组成,代表了阴阳,因此“明”也含有阴阳平衡之意。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养生既然要与自然同气相求,那么就要做到“上焦清,中焦明”,上焦即心、肺,中焦即肝胆脾胃,可以解释为心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气条达疏畅,阴阳平衡。

image.png

2.运动调适打根基

春分之日始,阴阳变化,到了清明时候阳气旺盛,是为补阳气的最好时节,宜葆养阳气,打好一年健康的根基。所谓“动则生阳”,运动可以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而清明节气宜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在八段锦的练习中,可选择一到两段单独练习,也可以全套完成,如可选择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而脾胃不好的人群,可以练习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运动的同时,要注意运动场地的选择,不宜过于潮湿,防范潮湿和风邪的入侵。

image.png

3.柔肝健脾兼祛湿

清明期间的饮食要清淡,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可适当选用应季蔬菜,而寒凉、油腻、粘滞之品应尽量少食。可多食些柔肝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百合,健脾的如茯苓、大枣、芡实、薏米、陈皮等,祛湿的如扁豆、赤小豆、眉豆等。银耳汤,菊花枸杞茶,百合绿豆汤等都是很应季的膳食。

到了清明时节,依照各地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会用艾叶、鸡矢藤、苎叶、布惊叶、糯米等制作一系列清明美食,如艾糍、青团、清明粄等。艾叶是一味中草药,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护肝利胆的功效,清明时节食用可以有效地清热解毒、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需要注意,清明粄等属于不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和小孩适当食用,不宜多吃,避免影响胃肠道功能。

image.png

4、调理情志防疾病

从中医来讲,七情不畅可影响肝气的疏泄和升发,使得五脏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条畅情志,可外出踏青、赏花、放风筝等,而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比较多,更需要注意控制好情绪,避免大起大落。而风多、雨多是清明气候特征,扫墓踏青,户外活动增多,如果不加防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袭,特别是患有老慢支、肺气肿人群、以及有痛经史的女性,要尽量保暖,使身体“不冻不寒”;同时天气回暖,一些细菌、病毒也开始活跃了起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有过敏史的患者,则要注意尽量躲避花粉,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清明属春季,而春与肝同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火容易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当注意调适情绪,保持情绪平稳,规律用药,戒烟戒酒。

5.生活调养防患未然

清明节气尽量夜卧早起,早上7点至9点宜起床,可以使得阳气更好地生发,同时胃经当令,宜进食健脾养胃的早餐,如小米粥,山药粥、燕麦等。居室宜开窗通风,环境避免潮湿,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勤清洗,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避免发生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