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被称为“金标准”的病理报告为何有时又只是“参考”?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数:4355  作者:陈冰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这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来说的。

  病理报告是对患者身上取下来的标本进行分析后得到的诊断结果,包括皮肤肿物、胃镜活检、内脏器官切除等手术后送检组织。报告的第一部分是肉眼观察,包括送检组织的部位、全貌、大小、可疑囊肿及癌变部位的形状、边缘等关键信息。第二部分是叙述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包括细胞形态学改变、在分子水平上对送检组织进行比较专业性的描述。最后病理医师会对送检组织进行专业的疾病分类,说明结果是良性还是恶性,若为恶性还会根据情况描述恶性程度。由于可以在显微镜下分辨1微米水平的细胞变化,所以病理诊断是目前公认的对疾病最值得信赖的定性诊断。

  那为什么有时候病理报告又会说仅供参考呢?

  在肿瘤的诊断中,如果把整个肿瘤连同它周围的一些正常组织都完整切下来送至病理科,这种情况下病理鉴别良、恶性的能力是最高的;如果只切下一部分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就会降低了。一般情况下,切得越少,切得越碎,准确性就越低。因为即使同一个肿瘤,它也常常是分布不均匀的,不同的区域细胞也可以是不同的;可能有的部分是高度恶性,有的部分是低度恶性,有的部分可以根本没有恶性细胞;有的恶性细胞看似良性,有的细胞又可以看似恶性。所以,送检的肿瘤越完整,病理医生就越能观察肿瘤的全貌,对于肿瘤的判断就会越准确。另外,有的恶性细胞会钻进周围正常的组织中,这是恶性肿瘤很重要的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连带一些肿瘤周围的组织送检,或者送检组织太破碎,就可能看不到这种现象,对于需要通过有无周围包膜及血管侵犯来判断恶性程度的肿瘤,观察不到这些与正常组织交界的区域,那么做出的病理诊断也可能没那么准确。

  临床上使用内窥镜、穿刺的方式夹取小标本,优点是对患者损伤小,方便快捷,但因为组织较小,相对于整块组织的诊断而言,就没那么准确。大家需要理解,医学中的任何诊断方法都有局限性,都不可能是绝对可靠的,所谓“金无足赤”,病理诊断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