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一日热三分,小暑话养生

发布时间:2021-07-09  点击数:9022  作者:温冬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图片1.png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温风至”指小暑节气后,大地上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指小暑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而“鹰始鸷”指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三候皆离不开一个“热”字。

  暑,即表示炎热的意思,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小暑天气虽然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节。小暑是出梅和入伏的标志,伏,是避暑之意,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更易发生,所以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

  忌暴晒,多喝水

  由于夏季气温炎热,有些人喜欢赤膊乘凉,然而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所以还是建议大家适当穿些轻薄、透气的衣物,一是可以隔热,二是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太阳热辣时外出。如感觉身体不适,有中暑症状,要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如情况未得到改善,则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养阴生津,适当食用莲子、百合、银耳、玉竹、生地、麦冬、花旗参、蜂蜜、茅根等汤水,以及菊花、金银花、绿豆、薄荷、荷叶、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茶水。运动则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日出高温时段,尽量选择晨早或者夜间。

  防阴暑

  何谓“阴暑”?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是高温环境下中暑者,属“阳暑”,俗称“中暑”。与之相对的便是“阴暑”,“阴暑”是指因夏季天气炎热,吹风纳凉,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至暑热与风寒之邪趁虚侵袭而导致的疾病。“阴暑”最为“青睐”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因此,在夏季常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换而言之,防阴暑便是要避免长时间待在内外温差较大的空调房中,避免风扇直吹头顶、腹部、头颈部、腰部和脚底,避免过多食用冰镇饮品和瓜果,避免汗出辄冲洗冷水澡,脾胃虚弱者慎食苦寒之物等。

  祛暑湿

  暑湿偏盛是小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消暑宁心,去湿健脾为养生重点。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故事,一是:相传“六月六”为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后,所以家家户户多会趁天气好而“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我们不妨效仿古人,行晒伏之举,防止暑湿侵袭。二则传言“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长时间摆放在外面的木质桌椅受潮严重,一旦太阳暴晒,这种潮气散发出来,人坐于潮木之上,潮气会进入人体,久而久之,很容易诱发风湿、关节炎、妇科疾病等,所以小暑节气,尽量避免坐卧于潮木之上。饮食上注意适当食用搭配淮山、薏苡仁、茯苓、芡实、冬瓜、木棉、白扁豆、赤小豆、陈皮等祛湿健脾食材以及藿香、佩兰、芫荽、薄荷、芹菜、艾叶等芳香行气、醒神开窍之物。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三伏天常用穴位:涌泉、极泉、阴陵泉、风池、百会、穴位、脾俞、人中。

  1.涌泉:滋阴清热防上火。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可于晨起揉按或者睡前泡脚按揉20~30次。

  

图片2.png 图片3.png图片4.png

  2.极泉:位于腋窝处,适度捏拿拍打可宽胸宁神除烦躁。

  图片5.png图片6.png

  3.阴陵泉:利水除湿健脾胃,位于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按摩阴陵泉有助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可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

  4.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揉按百会,可缓解头痛、眩晕等不适。

  5.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人中: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