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不能切除怎么办?粤东医院TACE+消融术“双管齐下”!

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体身上,都是一座山。   而疾病的一座山,落在患者身上,就像整个世界。     01   痛苦的疾病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如果不是疾病缠身,今年60岁的陈阿姨该是幸福安享天伦的时候。可天不遂人愿,原本就有多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她,突发肝硬化门脉高症、门静脉血栓形成、上消化道出血,去年11月在我行院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   手术很成功,全家人为之高兴。可是,今年7月21日,陈阿姨复查MR时,医生发现其肝S4段有个直径11mm的小肿瘤,在增强扫描动脉更是有明显强化,也就是说肿瘤动脉血供丰富,癌变的可能性高。     无论如何,手术摘除是势必要进行的。接踵而至的疾病,也让陈阿姨感觉糟糕透了:癌症多可怕啊,村里的老人们都不曾有,为什么偏偏就是自己...     02   多因素导致不能手术切除,幸好有你们   根据肝癌诊疗规范指南,对于这样的小肝癌理应选择手术切除或消融治疗,然而,患者陈阿姨有严重的肝硬化,并且肿瘤位置较深,肝胆外科团队判断:不适合手术切除。   对于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是最好的选择。介入治疗包括经血管的介入治疗和非血管的介入治疗两种:经血管介入治疗中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非血管的射频/微波消融。   然而,为患者行超声超声造影后,病灶位置深导致显示不清。这样一来,更不可能实行单纯超声引导下的消融治疗。   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在中山三院关守海教授的指导下,经我院多学科MDT讨论决定施行:TACE介入同步消融治疗方案,即是介入治疗与超声消融同步进行,以达到与手术切除相同效果的治疗方案。       03   抽丝剥茧精准定位,“双管齐下”消除肿瘤   如今,粤东医院在中山三院关守海教授的带领下,介入医学发展迅速。超声消融也已成为粤东地区数一数二的专科技术。   两者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手术,我院介入医学科已多例开展。     手术当日,关守海教授带领介入团队与超声医学科陈戈等专家团队联合,先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肿瘤病灶也显示不清,也就是说仍是找不到病灶。   关守海教授当机立断!先行肝动脉漂洒3ml碘油TACE治疗,再行DSA类CT扫描,如抽丝剥茧般,最终将病灶清晰寻找出来了。随后,行超声扫描并超声造影,为进一步实行消融治疗创造良好的机会。   最后,在超声实时监控引导并DSA类CT定位下,顺利完成患者小肝癌的TACE同步微波消融治疗,完美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目前,患者陈阿姨恢复良好。     科普: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在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通过人体原有的腔道,在影像设备DSA\CT\MRI或超声的引导下对病变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这些机器像人的眼睛一样,让我们不用开腹就可以看到身体里面的病灶,针对病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经血管的介入治疗和非血管的介入治疗两种:经血管介入治疗中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非血管的射频/微波消融。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 肝细胞癌(HCC,以下简称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的富血供恶性肿瘤,肿瘤血液供应的90%来自肝动脉。因此,围绕肿瘤血供的治疗是肝癌治疗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对于不可手术的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最常用的一种肝癌介入治疗手段。   射频/微波消融: 射频/微波消融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对肿瘤靶向定位,将消融针穿刺至病灶,通过高温“烫死”肿瘤。对于小肝癌(≤3cm),可以达到完全灭活,5年生存率与外科手术无差异。

2022-08-16

我是一名晚期肝癌患者,我想活下去...

近期 中山三院粤东医院肝胆外科 联合介入医学科等多学科成功 运用TACE靶向免疫联合“ALPPS”技术 救治一名复杂肝癌晚期患者 自去年我院首次 开展ALPPS新技术后 成熟的紧密型多学科协作模式 再一次为错失“最佳手术机会”的 肝癌晚期病人带来生命的希望 十年乙肝史再查已是肝癌晚期 这个春节,对52岁的卢鑫(化名)来说,能够跟家中老小坐在一起吃着阖家团圆饭,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如今的卢鑫看起来乐观开怀,可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他差点与死神擦肩而过。 去年7月份,因为有十余年的乙肝病史,每年都会体检的他在体检报告中赫然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字眼,门诊收入肝胆外科,进一步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CNLC Ⅲa期,属中晚期肝癌。 在中山三院李华、关守海教授的指导下,肝胆外科与介入医学科、肿瘤内科、肝脏内科、放射科、超声科等专家展开MDT讨论,对卢鑫的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协同制定了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先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导管透视下行药物栓塞化疗,加上靶向、PD-1免疫治疗,通过杀伤或抑制肿瘤,起到缩小肿瘤、退缩血管内瘤栓、降低肿瘤活性,争取使无法切除的肿瘤转变为可切除状态。 “医生跟我说,肝癌晚期,肿瘤巨大,直径约8*7*9厘米,要先通过手术将肿瘤缩小再进行手术。”卢鑫回忆说。   患者病情迎来转机 但手术却面临新困境   经过科内病例讨论,决定为其行TACE、靶向和免疫治疗。在介入医学科范隼主任医师、李庆源副主任医师的主导下,患者两次TACE手术非常成功,靶向免疫治疗未见明显副作用。 幸运眷顾着卢鑫,治疗效果非常好。此后,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复查CT显示肝脏的肿块明显缩小,肿瘤直径缩小至6*6*7厘米。 这个好消息让卢鑫一家人重新鼓起勇气与死神搏斗。 肝胆外科周志涛主任说,“肿瘤能够缩小的情况下,我们会进行下一步肝切除手术治疗,治愈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医生的这番话,成了卢鑫生命中的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还没等一家人沉浸在这份喜悦当中,又一道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医生通过对患者三维重建肝脏体积测定发现,患者存在肝硬化,残肝体积不足,无法耐受右半肝切除。如果强行手术,将面临术后因剩余肝脏体积不足引起肝衰竭的巨大风险。 到底要不要手术?卢鑫将何去何从? 绝处逢生 “ALPPS”手术带来希望   经过与教授的讨论分析,医生团队最终决定选择“ALPPS”方案:手术分两步走。 联合肝脏部分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目前治疗余肝不足的可切除肝癌的一种手术方式。   根据卢鑫的具体情况,手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门静脉右支结扎+左右半肝部分离断+胆囊切除术,术后限期复查腹部CT评估残肝体积;   若左半肝体积能增长至标准肝体积40%以上,可进入第二阶段:腹腔镜右半肝肝癌根治性切除术。   争取两次手术都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   转机出现在2021年10月18日。 卢鑫在9月接受“ALPPS”第一步手术。一个多月的时间,复查上腹部CT发现一期手术治疗后左半肝体积得到明显增长,左半肝体积约占标准肝体积的40%。 患者已达到二期手术时机,可接受腹腔镜右半肝肝癌切除术。 2021年10月20日,患者接受“ALPPS”第二步手术,将肿瘤联同病侧肝脏一起切除。 经过前后两个月的综合一体化治疗,晚期肝癌的卢鑫最终获得了根治性的治疗效果,顺利出院。 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卢鑫恢复得非常好,肿瘤指标恢复正常,检查也没看到肝脏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目前还在定期随访治疗中。     乙肝患者莫大意 肝癌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周志涛主任说,卢鑫是位乙肝患者,有十多年的患病史,加之日常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些综合因素可能诱发肝癌。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数量约占全球一半,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可行手术治疗的不到30%。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包括肝内散在多发肿瘤,或者肿瘤巨大,肝内外转移、癌栓侵犯大血管、肝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手术以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等。 “对于中晚期的肝癌,整个治疗过程需要体现系统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控制肿瘤发展、评估不可切除因素、增加手术机会是延长中晚期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周志涛主任说。   科普 肝癌的症状   早期的肝癌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中晚期的肝癌症状较多,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有上腹部的疼痛、腹胀,腹部包块的出现及变大,体重持续性较大幅度的下降。腹部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才能争取到更好的治疗时机。 科普 肝癌的预防 目前尚无明确的肝癌预防措施,但是你可以改变以下几点生活习惯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合理的膳食和适当的运动; 避免吃发霉的食物,减少黄曲霉素的暴露; 戒烟,限酒;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来预防肝癌的发生; 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比如你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可以定期做肿瘤指标(AFP)及腹部B超监测。

2022-03-17

我院肝胆外科开展ALPPS新技术,为肝癌患者强力续航

针对因“残肝”体积不足而传统意义“不能切除”的肝癌患者,近期,我院肝胆外科成功开展了ALPPS新手术(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为更多的肝癌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59岁的刘先生,正是享受人生的时候,却不幸发现肝占位性病变,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上腹部CT提示:肝脏S6/7可见约9*7*6cm大小的肿块,考虑诊断为肝恶性肿瘤(Ⅱa)期。首选方案为右半肝肝癌根治性切除,但患者左半肝残肝体积严重不足,肝胆外科医生暂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其治疗。   一个月后,刘先生复查上腹部增强CT,经评估,残肝体积占标准肝体积约28%,远远低于40%的安全切除标准。如果将患者的肝脏肿瘤全部切除后,剩余的正常肝组织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要,患者术后将会发生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经过细致的术前讨论,肝胆外科决定为其施行新型肝切除技术——ALPPS。       获得刘先生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后,肝胆外科团队于7月21日行第一步手术:腹腔镜下门静脉右支结扎+右半肝离断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外科一区主任、我院肝胆外科双聘学科带头人李华教授以及宋越主任指导下,周志涛副主任带领的手术团队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一肝门解剖,门静脉右支显露、结扎,部分离断左、右半肝,缝扎断面血管、小胆管,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予积极防治感染、护肝、营养支持等治疗1周后,再次复查上腹部CT,经测残肝体积达到622ml,占标准肝体积的(1322ml)47%,肝功能持续平稳,遂于8月3日行第二步手术:右半肝肝癌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10天,患者康复出院。   ALPPS是指通过人为阻断患侧肝脏营养供给,造成部分肝脏功能下降,并利用肝脏再生能力,使剩余肝脏体积代偿增大以达到肝功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目的。该术式优点明显,可及时分开肝脏的健康部分和病灶,减少肿瘤的肝内转移;同时也为许多中晚期肝癌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且不影响肝功能。该手术的难点在于第二步手术时机的选择,时间过早,残肝增长不充分,容易增加肝切除后肝衰竭的风险;等待时间过长,不但增加肿瘤转移的风险,同时腹腔粘连加重,手术难度增大。   对于本次手术难度,在于第一次手术的精细操作,防止了术后感染及胆漏的发生以及选择次手术时机,肝胆外科团队选择在第一步手术后12天进行,充分满足了残肝的增长,也最大限度降低了肿瘤转移的风险。自此,我院肝胆外科ALPPS实现0的突破。 专科特色   目前,肝胆外科可常规开展腹腔镜下左/右半肝切除、肝部分切除、肝段切除术等四级手术;除传统手术外,还有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ACE)、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免疫靶向药物等丰富手段。同时在李华教授的指导下,科室在肝癌综合治疗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成功转化的治疗手段包括:ALPPS术的开展、TACE+靶向药物、靶向+免疫药物+TACE及靶向+免疫药物的应用,让更多肝癌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2021-10-15

复杂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利器——我院肝胆外科开展PTCS新技术

在腹壁上打几个小孔,通过腹腔镜切除胆囊和(或)切开胆总管取出胆总管结石,甚至部分肝切除术早已成为现实。然而,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特别是反复复发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腹腔镜微创手术也是颇为棘手,很多时候需要传统开刀手术才能够解决。这类病人即使开腹手术也难以将其取尽,术后容易出现结石残留。怎么办?   近期,我院肝胆外科成功开展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PTCS)——通过腹壁上的一个小孔取尽患者肝内胆管所有结石,使患者避免遭受大手术。   前一段时间,阿钟哥因为“2次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后再发结石1年余”入院,腹部CT提示肝右叶胆管、肝左外叶胆管及胆总管多发结石。他曾因胆囊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及肝部分切除术,但肝内胆管结石难以取尽且再次复发,两次手术后造成的肝脏和胆道的创伤及术后粘连给再次手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他造成了心理的创伤,对再次手术非常恐惧且非常抵触。为了解决肝内外胆管结石,我院肝胆外科周志涛主任医师带领团队施行了新的微创取石技术——PTCS。   针对胆道镜不易取石的结石,借助钬激光进行碎石取石。   术中,在超声引导下于剑突下穿刺胆道成功后,用扩张器从8F开始逐步扩张至目标的16F,建立取石通道。胆道硬镜探查,见左右肝内及胆总管多发结石,用钬激光依次击碎,生理盐水将碎石冲出,使用取石网篮将残余结石取出。手术顺利,考虑患者肝内结石较多,部分胆管末端可能仍有结石残留,予留置T管,方便以后再行胆道镜探查。术后,腹壁仅仅有一个穿刺创口,大大减轻了术后疼痛,术后第二天阿钟哥就能下床到处走动了。   阿钟哥术后返院,复查腹部CT见胆管内有少量残余结石,再次经T管窦道将残余结石取净。术后复查CT未见残余结石,拔除T管,阿钟哥痊愈出院。   PTCS是一种微创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手段,减少了传统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方面,有着独到的临床优势。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特别适用于术后残留、术后复发、多次手术后再次手术困难、不愿再手术者及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科普知识 经皮经肝胆道镜适应症   胆管结石:年老不能耐受手术或多次胆道结石手术后,可用PTCS取石。   复杂的肝内胆管站石:不能手术取净的病例可用进行取石。   梗阻性黄疸:肝胆管扩张而不能确诊者,PTCS检查明确梗阻部位和原因。   晚期胆管肿瘤:PTCS行姑息性置管扩张引流术治疗,或行肿瘤的局部治疗。   胆管良性狭窄的扩张:如外伤性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等。

2021-09-03

如履薄冰,胆大心细,我院肝胆外科救治一名肝硬化肝癌门静脉高压脾亢患者

“感谢医院,几次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帮我捡回一条命。”来自梅县区的陈伯,这几个月被犹如过山车般一波三折的病情折磨着,特别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亢所致的血小板低下,让他命悬一线,幸好,我院肝胆外科精准判断,胆大心细,施行了微创脾切除术,为其后续的治疗赢得了生机。 3个月前,有乙肝病史30余年,却未接受规律治疗的陈伯无明显诱因突发呕吐,呕出大量咖啡色胃内容物,并出现了神志改变,送入重症医学科抢救。祸不单行,就在陈伯的消化道出血病情逐渐好转的时候,却在检查中发现了肝S8小肝癌,我院肝胆外科会诊后建议择期行介入手术治疗,但陈伯表示出院休养一段时间,待体质好转再返院手术。   密切的随访中,医生发现陈伯出现了皮肤皮下瘀斑、解黑便等症状,赶紧叮嘱住院复查。查体发现其全身多处皮下瘀斑,右眼球结膜下片状出血。血常规结果显示血小板为1*10^9/L(正常数值100-300*10^9/L),这意味着陈伯体内的血小板接近为0,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病情危重。多学科会诊后,认为这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亢所致的三系减少,同时存在骨髓造血异常的可能。在多学科联合治疗下,血小板仍低,保守治疗效果差。   经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李华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综合评估,认为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案,首选腹腔镜下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可同时解决血小板低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问题。但是陈伯的血小板极低,为手术禁忌症,手术出血风险极大,对手术医生而言是如履薄冰。而且脾脏切除后,血小板将快速飙升,还得预防血栓的形成。但是如果不切除脾脏,就无法再进一步解决肝癌的问题,甚至患者极大可能死于出血性疾病。   肝胆外科医疗团队果断出手,完善术前准备,术前予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在李华教授的指导下,周志涛主任医师凭借精湛、熟练的微创技术,胆大心细,通过腹部几个5-10毫米的小切口,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术。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很少。术后密切观察,平衡好出血与血栓的关系,及时发现门脉血栓,予治疗后血栓消失,血小板回升,临床症状较前改善,皮下瘀斑消失,大便潜血转阴。下一步,肝胆外科还将施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和消融术为陈伯治疗肝S8小肝癌。   不可否认这是一场以技术为底的硬仗。不管救人的过程多么艰难、存在着多大的风险,当一个生命被成功挽救即意味着一个家庭被成功守护时,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职业信条,也是每个躬身救治一线、守护患者健康的医疗团队的真实写照。  

2021-08-13

命悬一线,多学科全力救治

梅县区的梁大哥,既往有高血压、胃溃疡病史,控制欠佳,3年前出现肾功能不全,因病情加重,血肌酐呈进行性上升,先后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治疗。此次,在外院透析过程中出现血压骤降、解柏油样大便,遂转至我院肾内科。     入院后,仍先后多次解柏油样大便,出现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浓度降至43g/L(正常值120-160g/L),严重危及生命,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经消化内科紧急会诊内镜下止血,仍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并血管裸露活动性出血,予电凝+止血夹+去甲肾上腺素+组织胶治疗后,仍解大量柏油样便,伴胃管引流鲜红血性液,呼吸浅促,生命垂危,予气管插管!   ICU请肝胆外科二区宋越、范隼两位主任医师会诊后,考虑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致失血性休克,内镜下止血治疗后仍继续出血,生命征不稳定,可在DSA引导下行急诊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栓塞术,但外科手术风险极大!术中,经反复超选造影,寻找到出血动脉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其分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予弹簧圈及明胶海绵栓塞,术程顺利。术后,造影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出血,血压稳定,转入ICU继续行CRRT治疗。经过多学科团队一周的精心治疗及密切监护,梁大哥病情终于有了好转,未再解黑便,无呕吐血性液,血流动力学稳定了,拔除了气管插管和胃管,转到了肾内科普通病房进行专科连续肾替代治疗。     此次复杂的抢救过程体现了我院高效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和团队协作精神,彰显了我院的综合实力,科室间相互协作,无缝衔接,让患者得到及时、高效、优质的治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与死的边缘,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都会全力以赴,目标只有一个:让生命延续,并由此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21-04-23

精准医学时代:双影像引导下精准消融治肝癌

近期,我院肝胆外科成功为一位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实施CT+超声双影像引导精准消融治疗,开启了一种新的肝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模式。 患者何某,男性,45岁,有“乙肝”病史,一个多月前确诊为肝癌,因患者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便予以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本次返院复查CT及磁共振检查,显示肿瘤内碘油沉积较好,但肿瘤外周仍有少量活性病灶残留。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专家、我院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科双聘学科带头人关守海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综合评估,如再次行TACE治疗,亦不能达到根治效果,专家团队综合考量后认为局部消融治疗是最佳治疗手段。 局部消融治疗的引导方式主要有超声引导和CT引导,一般采用单一的引导方式。超声引导的优势在于能实时监测消融针的走向、深度和位置,但相对于CT,超声分辨率偏差,且对肿瘤的定位缺乏整体感,消融过程中的气化效应会干扰超声显像,导致术者难以判断消融效果;CT引导不受气化效应的影响,更能保证确切的消融效果,但其不能实时定位,反复的穿刺和调针均需反复进行CT扫描,耗时长。考虑到患者对外科手术的恐惧与担忧,专家团队决定采用CT及超声双影像联合引导下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精准快速消融肿瘤。 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不适,CT扫描及超声造影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完全消融,无并发症。术后仅肝区轻微疼痛,无其他不适。术后2天即办理出院。 肝癌消融治疗小知识 肝细胞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列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三位,我国是乙肝大国,肝细胞癌发病率位居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切除、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局部消融、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且主要是多种治疗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靶向定位,局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肝肿瘤组织。其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消融方式是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最常用的影像引导技术为超声、CT。 在过去的 20多年里,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后的第三种治疗手段。特别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疗效可与手术切除相媲美,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例患者采用CT+彩超双影像引导模式,可以将超声引导的实时性、易操作性及CT引导的精准性、评估的全面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1+1>2”的效果,在不延长穿刺时间同时,提高了精准度,确保了消融的完全性与安全性,为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开启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 治疗团队专家简介 关守海 粤东医院肝脏疾病介入治疗科双聘学科带头人 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从事介入医学诊疗工作近三十年,对良恶性肿瘤和血管性疾病的综合介入诊治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肝脏良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局性结节状增生(FNH)、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阻塞性黄疸、柏——查氏综合症、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以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和妇科良恶性肿瘤等的综合介入治疗。 周臻涛 肝胆外科二区负责人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医疗专长:肝胆外科专家。从事肿瘤外科、肝胆外科临床一线工作10余年,对肝胆胰良恶性肿瘤、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规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肝叶/段切除、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腹腔镜脾切除、门-奇断流术、经皮经肝胆道镜探查取石术(PTCS术)、超声或CT引导下肝癌微波/射频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门诊二楼30诊室。 范隼 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肿瘤外科及肿瘤介入临床工作20年,曾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学习,对肿瘤外科及肝病介入治疗,胰腺疾病及胆道肿瘤、结石,以及普外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在肝良、恶性肿瘤及梗阻性黄疸,出血性疾病、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的综合介入治疗。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门诊二楼30诊室。 李庆源 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从事外科工作26年,先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介入科、广州红会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学习。对良恶性肿瘤、血管性疾病介入、肝脏外科及普通外科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血管介入治疗,整形美容外科和普通外科的相关疾病诊治。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门诊二楼30诊室。 陈戈 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从事超声医学诊疗工作10余年,对心脏、腹部及小器官疾病超声诊断有着丰富经验。主要临床方向为腹部及甲乳疾病的超声诊断及超声介入治疗、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对于胆胰疾病的超声诊断及超声介入治疗也具有较丰富经验。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