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话养生
“忽而今夏,风暖人间草木香”,时间总是一点点在流淌,不经意间就到立夏节气了,立夏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夏热炽盛,降水充沛,万物生长旺盛,而中医学素来讲究天人合一,故此时人体也是阳气盛于外,所以,夏季养生的一条基本原则是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人体的阳气。夏季为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属阳中之阳,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心与夏季相通应,养阳则当助养心阳。下面跟着小编一起做好以下养生宜忌,迎接夏季的到来吧。 《黄帝内经》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宜夜卧早起 所谓的“夜卧早起”,不是说夏天到了,就有了顺理成章熬夜通宵的理由,夜卧实则是指可以稍微晚睡,就寝时间当控制在22:00-23:00,毕竟夏季到来之后,昼长夜短,过晚入睡容易造成睡眠时长不足;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时间则当尽量控制在5:00之后。夜卧早起,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可以生发阳气。 宜睡午觉 夜卧早起,睡眠时长势必减少,睡午觉可以弥补夜卧早起带来的不足,午时乃心经当令,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血脉、藏神,故午休半小时可颐养心神,使得神志清醒,精力充沛,反应灵活。 宜助养心阳 立夏以后,天气转热,心阳旺盛,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易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此时,当注意控制情绪,加强精神调养,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实乃不错的怡情逸致的选择。要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气血淤积,造成心脏病发作,心绞痛,心梗,脑卒中等。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凝心安神,助眠止呕。 宜增酸减苦 立夏过后,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酸味的食物和微苦的食物,如酸梅汤、乌梅、蜂蜜、芹菜、苋菜、山楂、西红柿、绿豆、莲子等,苦瓜、苦丁茶等苦性较大的食物暂时不宜。注意多喝水,温度升高,汗出过多,虽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用饮料、冰镇瓜果来代替,避免损伤脾胃、助湿生痰。 忌贪凉快 一夜熏风带暑来,气温一高,大家便会不自觉地寻找凉快,此时当特别注意,防止外邪侵袭。如空调不宜调太低,室内室外的温差不宜过大;汗出之际,肌肤腠理打开,不宜对风当吹或者冲洗冷水澡;不宜过多进食冰镇冷饮和瓜果等。 忌重口肥腻 立夏到来,心阳过于旺盛者,容易出现口腔溃疡、面部痤疮、口舌生疮等,要注意忌口,少吃辛辣、燥热、刺激性大的食物,避免油腻。同时注意要控制好情绪,规律作息。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适时养生食谱,注意收藏哦。 1.莲子百合猪肚汤 莲子可清心醒脾,健脾养神,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和猪肚煮汤,可以有润肺益脾,除虚热,养心安神益胃,补虚益气。 2.冬瓜薏米老鸭汤 可清热利湿、益气补虚、补肺生津、滋阴养颜。 3.五味子红枣茶 五味子是一种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性的果实,对人体五脏心、肝、脾、肺及肾发挥平衡作用,具有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的功效。但湿热蕴结者慎用。
大寒至,新岁除,养生知识少不了
大寒节气到,所到之处皆是天寒地冻,北方白雪皑皑,南方冰霜加瓦,“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说的就是这种大寒之景。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正所谓冬去春来,大寒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进入尾声,即将轮来万物复苏的暖春季节,万物虽蛰伏却待机而动,故大寒也是气血循环变化的开始。那么在这个冬春变换的节气里,该如何进行养生呢?小编找到了下面的一个口诀,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上便是此次大寒节气养生技巧的分享,欢迎收藏! 大寒阴尽生萌阳 从冬至日起,土地里阳气始生,阴气逐渐释放于地表,故而渐趋寒冷,而大寒时节,阴气释放到极致,故天寒地冻,大寒过后便是立春,阳气将渐渐占据上风,将出现由寒转暖的变化。动植物对于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大寒到,母鸡便开始孵化小鸡,鹰隼捕食御寒,因而便有了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阴尽生萌阳 从冬至日起,土地里阳气始生,阴气逐渐释放于地表,故而渐趋寒冷,而大寒时节,阴气释放到极致,故天寒地冻,大寒过后便是立春,阳气将渐渐占据上风,将出现由寒转暖的变化。动植物对于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大寒到,母鸡便开始孵化小鸡,鹰隼捕食御寒,因而便有了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阴尽生萌阳 从冬至日起,土地里阳气始生,阴气逐渐释放于地表,故而渐趋寒冷,而大寒时节,阴气释放到极致,故天寒地冻,大寒过后便是立春,阳气将渐渐占据上风,将出现由寒转暖的变化。动植物对于自然的变化更为敏感,大寒到,母鸡便开始孵化小鸡,鹰隼捕食御寒,因而便有了大寒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立冬养生小妙招来啦,请收下!
立冬是今年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到来,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寒气将步步紧随,草木凋零、蛇鼠冬眠、候鸟南飞,万物静谧闭藏以度冬日。《黄帝内经》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故养生家主张立冬养生当以“闭藏”为主。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养生小妙招,注意收好哦! 一、起居养生 1.防寒、防感冒: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言:“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故立冬之后,当顺应冬季养生的规律,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日出而作,防止晨早和夜晚的寒气侵袭机体;同时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尽可能避免剧烈运动,柔和的八段锦、太极等较为合适,达到身体微热的状态即可,不能像春夏季节锻炼一样大汗淋漓,以免肌肤腠理打开而受寒感冒。保持室内通风是立冬以后必不可少的工作,空气过于干燥时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或者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寒冷干燥的空气对鼻粘膜、呼吸道等的刺激,缓解呼吸道不适。 秋冬季节鼻炎亦是许多人的麻烦事儿,而在人体的穴位中,迎香穴对鼻炎患者是十分管用的。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位于双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鼻塞、口歪等病症,感冒鼻塞、鼻炎的患者用食指指腹按摩此穴,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2.防腰寒护肾脏: 在中医学中,带脉起于季肋环行于腰腹部,有约束纵行诸经的作用,同时,五脏中的肾脏藏于此处,肾应冬,喜温恶寒,藏先天之精,主蛰守位,故立冬来临,腰腹部的保暖工作不容忽视,不宜穿露脐露腰的衣物。 按摩是中医的一项预防保健技术,能温煦阳气、畅达气血,立冬来临,不防尝试用双手搓腰的方法,具体做法两是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主治劳瘵,腰痛等),片刻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3.防脚寒: 中医有“凉从脚下起、病由脚底生”的说法,双脚虽然是距离我们心脏最远的部位,然而有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可惜表面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对温度比较敏感,是外邪容易侵袭之处,所以脚部的保暖亦是立冬来临后的重要工作,一旦受凉便容易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不适,如胃痛、腹痛、腰痛、静脉曲张、痛经等疾病。 中医技术中可以选择艾灸涌泉、中药沐足等方法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沐足方子:取艾叶20克,桂枝15克,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待温时取药汁泡脚,水温宜控制在38-43℃,淹没踝关节处,浸泡20~30分钟即可。 小贴士: (1)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沐足时,水温不宜过高,以不超过40℃为宜,避免烫伤。 (2)阴虚内热患者慎用以上沐足方,最好先咨询正规中医医师评估体质情况后再使用。 二、饮食养生 立冬之际饮食调养宜滋阴潜阳,多进温补而少食生冷。根据中医五行理论,黑色入肾,而肾应冬,故黑色食物皆为佳品,如乌鸡、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枣等,韭菜、桂圆、枸杞、虫草花亦是不错的温补食材,同时多补充维生素,可食用新鲜的应季水果如冬枣、蜜柚等,缓解皮肤黏膜干燥不适。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几道养生膳食,快快收藏起来吧! 1.姜酒鸡 客家娘酒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立冬之日开始酿酒是客家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风俗。立冬以后天气逐渐转冷,也正是饮用客家娘酒最适合的阶段,有温补驱寒、通经活络、美容养颜的功效,加上补益的鸡肉、散寒的老姜、滋肝补肾的枸杞子,是立冬以后进补的不二之选。 材料:客家娘酒适量、鸡肉一只、老姜适量、枸杞子适量 功效:温补散寒、活血通经 小贴士:实热患者、痔疮、高血压患者慎食。 2.核桃芝麻枸杞糊 材料:芝麻粉、核桃肉、枸杞、红糖适量。 功效:黑芝麻补肝肾,枸杞补虚劳、益肾精,核桃补肾,此美食有益于缓解乏力、疲惫,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脱发,皮肤干燥,大便秘结,月经不调等不适。 小贴士:糖尿病患者不宜放糖。 3.虫草花山药鸽子汤 材料:鸽子一只、淮山药、虫草花、赤小豆、薏米适量。 功效:鸽肉补肝壮肾、益气补血,虫草花性质平和,益肝肾、补精髓、有一定的增强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赤小豆和薏米以形补形,渗湿利水。
浅谈“上火”
自去岁末至今,“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人人闻发热色变。作为中医药氛围浓厚、群众基础好、本地特产各类“清热下火”草药的岭南,自然有各种江湖郎中、民间游医会摆出道道,宣传自家“独门经验”、“不传秘方”;家中老人家稍有顽固的,亦会因讳疾忌医而摆出一副“上火”的理论、自行寻求中草药治疗,多日不效、发热反复,直至家中子孙挟持、或亲友苦苦相劝方才来院就诊,已经是发现病甚不轻、或继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笔者近1月余轮值发热门诊,遇见上述情况不胜枚举。故此,特地在此赘言几句,希望大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医的理念。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的“病机十九条”有关于“火”病病机的5条、关于“热”病病机的4条:“……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以发现,日常常见的,轻则口干舌燥、小便黄,口舌生疮,重则发热头痛、心烦失眠、失神中风,都可以归咎到“火”、“热”的病机之中。无怪乎“上火”论在人民群众心中大有市场。 实际上,先不论“火”和“热”作为病机当中有所不同,作为“学院派”毕业的中医医师,谨遵中医的“八纲辨证”,火热之邪亦存在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之别。更遑论身处岭南湿土,在火、热的基础上易感“湿热”之邪为病。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里同样是感冒咳嗽的患者,有的人冲泡几杯“夏桑菊”、“板蓝根”就能恢复得生龙活虎,有的人吃着“X花清瘟”、“X黄解毒丸/片”仍然止不住地发热咽痛咯痰不止。当中肯定存在个体体质差异,但正确的、针对“病因”的治疗,必须分辨这些火热的性质与转归。当今世界物质、人口交流丰富,疾病谱较之百年、千年前已经日新月异。莫说已经过规范学习、训练的中医医师,对于大多数乡村医师而言,终其一生所见火热病人病因单一的情况并不少见,故此、不详细进行四诊合参即随便投以清热解毒寒凉之品,对于病情变化、预后转归都有不可预计的影响。此处插播一句题外话,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西药“是药三分毒”,但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中医师,中药材(包括饮片、颗粒剂等)熬煮、炼丹打粉入药服用时,同样需经人体的肝肾代谢。药王孙思邈劝告后人从医药者必得怀“大慈恻隐之心”,其中必得注意药物对人体的损害,“中病即止”是原则,不随意用药、滥用药早就成为传统中医的基础教条。 中医入门轻浅、精进则深。以上说了这么多,并非畏难各位对中医药的信仰,但希望能看到此篇的各位能保持谨慎的头脑看待“上火”。在此交代几点关于辨别“上火”的“干货”给大家细品,若仍有存疑,当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详尽就诊、勿延病机。 辨口味:若存在“上火”表现,并存口中干苦、嗜冷多饮或不欲饮水,则应考虑存在实火或湿热;口中干渴多饮,不苦反淡,则需注意是否为“虚热”、“阴火”;口中不渴、反见嗳气、口涎上泛欲吐,则需注意是否存在“上热下寒”的疑难之处。 辨舌苔:自明清时,温病学派流行,辨舌苔即成为医家必备四诊技能。简而言之,火热为患,其舌苔多见“黄”、“干”、“厚”,“裂”;若见舌苔油腻、或泛白、揩之不去,则应考虑存在“湿热”;若舌苔反薄、少,微黄,则应注意神志、胃纳、夜眠,判断是否存在热伤营阴之弊,或病在阴分、为“虚热”之象。 辨二便:从婴幼儿的排便即可看出,一般“上火”之时,小便显黄、量转少,大便干硬难解是为常态,以此类推、成人莫能除外。若“上火”后反见大便溏烂、每天数次,排之不净、伴肛门坠胀,小便短频、泛黄甚至赤色,则应考虑存在“湿热”;若大便反烂、小便清长不止,二便失禁;或大小便均不能解出,则应结合病势,判断是否存在“脱证”、“闭证”等危难证候。 目前我科每周一、三、四上午均开设有专家门诊,李林锋主任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的本地名中医,在辨治“上火”疾病方面有独到经验。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和(或)家属前来详询。 我科电话:0753-2829262。
孩子高热不退起红疹,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却是一个沉重的字眼。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临床表现怎样?又该如何治疗呢?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它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在5岁及以上儿童中相对较少。该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传染,复发率很低。 有什么表现? 1.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反复高热不退,使用抗生素无效。 2.四肢末端变化:患儿在1周内可能出现手指、足趾硬肿,手掌面皮肤发红,部分患儿指趾关节呈梭形肿胀、触痛,肢端、肛周、躯干等处脱皮,指甲脱落。 3.皮疹发病后1—5天部分患儿可出现皮肤多形性红斑,以猩红热样皮疹最常见,但无水泡及结痂,约1周左右可消退。 4.口腔及口唇潮红、干燥、皲裂、出血、结痂。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出呈杨梅舌,扁桃体呈轻度或重度肿大。 5.淋巴结改变:多数患儿都可出现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为主,蚕豆粒大小,单侧多发,可有压痛,无波动感,在1周后多可自行消退。 6.眼部改变:发病后1—6天患儿有眼结膜充血或球结膜充血,不伴有分泌物及肿胀。 7.冠状动脉改变:部分患儿心脏彩超检查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冠状动脉狭窄、血栓,较重时可出现猝死。川崎病最大的危害是对心脏冠状动脉的损伤,它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此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1岁以下的患儿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未经及时正规治疗,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可达25%左右,因此,家长需要高度重视。 如何治疗? 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治疗效果良好,缓解发热、皮疹等症状比较快,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这是影响川崎病预后的关键点。 如何护理? 1.发热的护理:川崎病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这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体温通常会在39-40摄氏度左右起伏。初始期时,如果是在家中,可采用物理降温,多喝温开水等。如果温度是持续在38.5摄氏度以上,应服用退烧药。 2.皮肤黏膜护理: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被褥衣裤轻软。孩子的指甲要剪短,防止抓伤皮肤。对半脱痂皮者,用清洁剪刀剪除,并一定要避免家人和孩子自己人力撕脱,应让其自然脱落,以免感染。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出呈杨梅舌,扁桃体呈轻度或重度肿大,每日口腔护理2—3次,鼓励多漱口,口唇干裂时不要沾水湿润,那样反而会干的更快,可以用婴儿唇油或者食用香油等,用棉签蘸涂。 3. 饮食护理:发热期间,消耗能量较大,可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糕、豆浆等。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