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针法

通元针法是通督调神、引气(火)归元的统称。为首批全国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赖新生教授所创。该针法继承司徒铃教授,靳瑞教授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 是以任督二脉为主调节人体阴阳的大针灸疗法。认为阴阳的互根互用对立统一是生命的基础。通元针法以阴阳立论,认为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督脉祛邪以通为用,任脉扶正以引为归,推崇阴阳之调重在任督二脉,以冀元气复归,气归丹田,治病求本。 具有简单易行,适应症广,实用规范,疗效显著的特点。 适应症:适应于所有内伤杂病,如慢性结肠炎、浅表性胃炎、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痴呆、抑郁、急慢性荨麻疹、脑病中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脑外伤后遗症、失眠、癌症放化疗后的调理等,许多患者在接受通元针法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2025-05-08

“懒人式针灸”之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针灸疗法的改良和创新,是一种可持久、长效产生针灸效果的中医疗法。《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疗法就是深内而久留之的治疗,故而是治疗顽疾、慢性病的高手。 一、优点 1,具有针灸腧穴的治疗作用;省时、经济、疗效稳定且持久,适合慢性病的治疗。 2,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后期刺激弱。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3,在减小体围、减少脂肪含量、提高基础代谢方面,穴位埋线塑形效果好,优于针刺疗法。 4。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便,治疗间隔时间长,节约治疗成本,更易被繁忙的现代人所接受。 二、适应症 埋线疗法适应证很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针灸治疗者。常见的适应症有以下几类: 1.妇科病:月经失调,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卵巢早衰等,穴位埋线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但可以保护生殖能力,而且可以减少性激素药物的应用,提高妊娠成功率及降低手术率; 2.代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产后肥胖,产后腹壁松弛等; 3.各种慢性疾患: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便秘、腹痛;呼吸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脑卒中后遗肢体功能障碍;皮肤科的痤疮、黄褐斑、慢性寻麻疹等慢性病,还有失眠。 4.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膝关节炎等。 5.调理亚健康状态:体质调理,也常常用于美容、减肥、人体疲劳综合症及保健等。适应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 三、禁忌症 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 2、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期间尽量不埋线,对于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后期患者可由医生视情况埋线; 3、发烧、感冒、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者等均不宜此法。

2025-05-08

非遗针法“岭南火针”

1,岭南火针疗法起源与发展历程 岭南火针疗法起源于晋代岭南医家葛洪,因其以火灸疗法治疗岭南地区潮湿温热疾病衍生而来,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针灸疗法,它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治疗应用范围: 岭南火针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特别是那些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和慢性病,如湿疹、带状疱疹、风湿性关节炎等。此外,岭南火针也在一些术后久不愈合的疮口治疗中有良好效果。

2025-05-08

一日热三分,小暑话养生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温风至”指小暑节气后,大地上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指小暑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而“鹰始鸷”指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三候皆离不开一个“热”字。   暑,即表示炎热的意思,民间素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小暑天气虽然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节。小暑是出梅和入伏的标志,伏,是避暑之意,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更易发生,所以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   忌暴晒,多喝水   由于夏季气温炎热,有些人喜欢赤膊乘凉,然而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所以还是建议大家适当穿些轻薄、透气的衣物,一是可以隔热,二是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太阳热辣时外出。如感觉身体不适,有中暑症状,要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如情况未得到改善,则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养阴生津,适当食用莲子、百合、银耳、玉竹、生地、麦冬、花旗参、蜂蜜、茅根等汤水,以及菊花、金银花、绿豆、薄荷、荷叶、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茶水。运动则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日出高温时段,尽量选择晨早或者夜间。   防阴暑   何谓“阴暑”?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是高温环境下中暑者,属“阳暑”,俗称“中暑”。与之相对的便是“阴暑”,“阴暑”是指因夏季天气炎热,吹风纳凉,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至暑热与风寒之邪趁虚侵袭而导致的疾病。“阴暑”最为“青睐”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因此,在夏季常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换而言之,防阴暑便是要避免长时间待在内外温差较大的空调房中,避免风扇直吹头顶、腹部、头颈部、腰部和脚底,避免过多食用冰镇饮品和瓜果,避免汗出辄冲洗冷水澡,脾胃虚弱者慎食苦寒之物等。   祛暑湿   暑湿偏盛是小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消暑宁心,去湿健脾为养生重点。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故事,一是:相传“六月六”为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后,所以家家户户多会趁天气好而“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我们不妨效仿古人,行晒伏之举,防止暑湿侵袭。二则传言“冬不坐石,夏不坐木”,长时间摆放在外面的木质桌椅受潮严重,一旦太阳暴晒,这种潮气散发出来,人坐于潮木之上,潮气会进入人体,久而久之,很容易诱发风湿、关节炎、妇科疾病等,所以小暑节气,尽量避免坐卧于潮木之上。饮食上注意适当食用搭配淮山、薏苡仁、茯苓、芡实、冬瓜、木棉、白扁豆、赤小豆、陈皮等祛湿健脾食材以及藿香、佩兰、芫荽、薄荷、芹菜、艾叶等芳香行气、醒神开窍之物。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三伏天常用穴位:涌泉、极泉、阴陵泉、风池、百会、穴位、脾俞、人中。   1.涌泉:滋阴清热防上火。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可于晨起揉按或者睡前泡脚按揉20~30次。        2.极泉:位于腋窝处,适度捏拿拍打可宽胸宁神除烦躁。      3.阴陵泉:利水除湿健脾胃,位于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按摩阴陵泉有助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可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   4.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揉按百会,可缓解头痛、眩晕等不适。   5.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6.人中: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为急救昏厥要穴。  

2021-07-09

今日小寒,进补养生这样做起来

小寒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亦是隆冬的代表,意味着旧年已暮而新岁不远了。小寒也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段,气候特点为大风、降温、降雪,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所以此时当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养生则同样顺应冬季闭藏的原则。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探索小寒的一些习俗和养生技巧吧!     习俗   养生技巧习俗习 探梅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习俗习俗   古人认为,小寒是吹花信风的第一个节气,而梅花自古被誉为百花之首,傲雪凌霜,独自绽放,小寒探梅,不失为文人墨客的一种雅趣。中医学认为,梅花具有清热生津、解毒、疏肝解郁的功效。梅花香别具神韵、清逸优雅,在隆冬季节里,万物俱寂,所见皆是凋败之景,容易诱发抑郁,故小寒探梅,有助于调理情志!与其独自幽闭于室内,不防穿戴好保暖工具,邀上三两好友,寻觅一处赏梅佳地,细细赏玩,振奋情志。   糯米饭   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温补益气的功效,而广东地区也一直有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的习俗。在客家地区,从大雪节气开始,家家户户便忙于腌制腊肉,用自家腌制的腊肉焖糯米饭,是客家人做糯米饭的精髓和灵魂。冬季吃糯米饭同样寓意着团圆美满,配上鸡肉、香菇等食材,美味至极。但要特别注意不可大量进食,以防止消化不良,此外,糯米含糖量比普通大米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腊八粥   腊八粥的材料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搭配,通常选择豆类、米类、坚果等。消化不良患者少用豆类,如红豆、黑豆、黄豆等产气食品,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糖尿病患者则不要用粳米和白米,可以换成燕麦、大麦等来增加粘稠感,适当增加豆类的比例可以控制血糖的升高。 养生技巧 (一) 防寒保暖   在南方地带,小寒是最为寒冷的时段,素有“小寒胜大寒”之说,防寒保暖绝对不容忽视,尤其是大风天,中医理论中,风邪为“百病之长”,在小寒这种大风、降雪降温的时段里,一定要穿暖和,戴好帽子、围巾,保护头部、颈部、腰部、双脚,防止风邪侵袭机体,同时特别注意防冻疮。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晚起、避免熬夜。多晒太阳,并适当运动,如打八段锦、太极和跳绳等,不宜剧烈运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防止因为寒冷,血管、肌肉、关节韧带等收缩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二) 饮食要温补   五谷是冬季进补的基础,可以给身体提供充足的热量,时令干果如栗子、红枣、桂圆等也是滋补佳品,肉类则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素菜则可为韭菜、萝卜、胡萝卜等,而黄芪、党参、当归、枸杞、熟地等是不错的滋补材料。慎食生冷、辛辣之品,伤及后天之本。 (三)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诸多中医技术中较为简单的操作。小寒节气,按摩以下五个穴位有一定延年益寿的功效,一起来看看吧! 01 百会穴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亦为头部的正中点。头为诸阳之汇,而百脉皆交汇于此穴,用指腹轻轻敲击或者揉按百会穴,均有一定的提神醒脑、通经活络的作用。   02 膻中穴   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轻轻按摩或者两手交叉,握空心拳,适当力度捶打膻中穴,可以舒缓心中郁闷之气,缓解衰老。 03 气海穴   位于脐下1.5寸。每日可以用手掌摩腹,温煦丹田,或者热敷中药封包、艾灸等均可起到补益温煦的效果。 04 劳宫穴   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为心包经上的穴位,坚持长期按摩强心降心火。 05 涌泉穴   涌泉为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临睡前半小时沐足,同时按摩涌泉穴,并且交替按摩劳宫穴,可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作用。      

2021-01-06